柒陆作文网:专注于分享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生作文、作文素材、美文句子等内容!

文章

悠悠古人的地理观――天圆地方_18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

日期:09-14 作者:网友整理    人气:5596我来评论

导读:  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…… 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,举目四望,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,有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,而无垠的大地在远处似与天相接,挡住了你的视线,使一切景色都消失在天地相.....

悠悠古人的地理观――天圆地方_18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

  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……

 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,举目四望,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,有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,而无垠的大地在远处似与天相接,挡住了你的视线,使一切景色都消失在天地相接的地方。这一景象无疑会使人们产生天在上,地在下,天盖地的宇宙结构观念。古人生活的地理环境更是如此,所以古人由此产生了对地理知识的懵懂认识——天圆地方。他们认为,大地由一只巨大无比的大鳖承托着,因为他们真的发现地平线是微微的有点下弯,而鳖背也是弯的,古人对大地的这一丁点认识,竟也与现代地球物理学暗合。还认为天是一个圆穹,象一个巨大无比的“蒙古包”穹顶,由九根大柱支撑着,上面的日月星辰以北极星为轴心,向西北方向旋转。

  我们现在就从古籍中简单探寻一下古人关于地理知识的认识。

  《尚书·虞书·尧典》:

  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。分命羲仲,宅夷,曰谷。寅宾出日,平秩东作。日中,星鸟,以殷仲春。厥民析,鸟兽孳尾。申命羲叔,宅南交。平秩南为,敬致。日永,星火,以正仲夏。厥民因,鸟兽希革。分命和仲,宅西,曰昧谷。寅饯纳日,平秩西成。宵中,星虚,以殷仲秋。厥民夷,鸟兽毛。申命和叔,宅朔方,曰幽都。平在朔易。日短,星昴,以正仲冬。厥民,鸟兽鹬毛。帝曰:“咨!汝羲暨和。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闰月定四时,成岁。允厘百工,庶绩咸熙。”

  大意讲的是尧待天下太平后随后命羲和、羲仲、和仲、和叔分赴四方,具体实施文明推广的工作(即明教的内容),这就是最早的天圆地方的理论和实践。

  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

  “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,怒而触不周之山,天柱折,地维绝。天倾西北,故日月星辰移焉;地不满东南,故潦水尘埃归焉”。

  共工:《史记》司马贞补《三皇本纪》:“当其(指女娲)末年也,诸侯有共工氏。”可知其为上古某部落的首领,后来的传说成了神话里之火神。

  不周之山:传说中,西北荒漠中的大山。《山海经·大荒西经》载,大荒之隅,有山不合(有缺口),故名曰“不周”。天柱地维:古人认为,天圆地方,天用九根柱子撑着,地有四条大维(维又解作绳)系着四角。

  上古时,中国南方有位名“共工”的部落首领,不服那个叫做“颛顼”的黄帝之孙,未经大家伙的同意而继承帝位因而发难开战。力斗失败,心有不甘,亦不愿投降,忿而用头撞触名为“不周”的大山,以为寻死。使得撑天的九根柱子中,撞折了西北角的一根,天为之倾仄,所以天上的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动。又令维系大地的四条大绳中,被挣断了东南角的一条,令大地向东南方下陷,现在我国地形真的是西北高而东南低,以至地表上的水及泥沙都流向东南方,现在我国的各大江河大多流向东南出海。

  又有《晋书·天文志》记载:

  “其言天似盖笠,地法覆盘,天地各中高外下。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,其地最高,而滂沲四?,三光隐映,以为昼夜。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所在六万里。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,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。天地隆高相从,日去地恒八万里。”

  ……

  “天员(圆)如张盖,地方如棋局”。

  按照这个地理观念,天地被赋予了形象的物体,其间距离也被说出可谓精妙。

  同时天圆地方说认为,太阳在天盖上的周日(视)运动在不同的节气是沿不同的轨道进行的。以北极为中心,在天盖上间隔相等地画出大小不同的同心圆,这就是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,称为“七衡”,七衡之间的6个间隔称为“六间”。最内的第一衡为“内衡”,为夏至日太阳的运行轨道,即“夏至日道”;最外的第七衡为“外衡”,是冬至日太阳运行的轨道,即“冬至日道”。内衡和外衡之间涂以黄色,称为“黄图画”,即所谓“黄道”,太阳只在黄道内运行。从《周髀算经》卷下所载二十四节气,可知太阳在七衡六间上的运行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是:七衡相应于十二个月的中气,六间相应于十二个月的节气。这与我们现代接触的地理知识有许多互通之处。

  我们对古人的解读与认识必须站在古人的时代,古人的知识眼界,古人的社会、地理环境去解读和认识古人。从而了解那个时代的想象和思想。对古人的解读应客观、公正,古人的地理观(以天圆地方说为例),是古人的思想,其中不免有糟粕,但更多的是古人的智慧精华。

  初中生:13582254612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国学课上,捧读古文,亲近古人。李白的浪漫、杜甫的沉郁、魏征的直言以及曹操的雄才,让我拥有了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。

  李白,天下谁人不识他。 他的“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的大气苍凉,“天生我才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 自信,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”的狂傲,“飞流直下三千尺,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开阔,都使我怦然心动。 即使在被流放时,他也留下“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”的细腻。若能见到李白,那他一定是广袖飘飘,衣裾渺渺,在风中舞步,在月下独酌。

  杜甫,读书破万卷,七岁开始吟诗,终成为诗圣。且不说他的“两只黄鹂鸣翠柳,一行白鹭上青天”的欢快自在、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的无法言说,单“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 ”的悲壮,使古今多少英雄闻此同声一哭!此时,在泰山脚下,昂首仰望,是尊严,是威风,是厚重,是雄浑。正是杜甫,他的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将这种种感觉诉说。

  魏征,大唐名相,让我敬佩不已 。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,是他坚持不懈地给唐太宗进谏;是他,为太宗讲解“民可载舟,又可覆舟”;是他,使唐太宗把有了一面明镜知得失;是他,带来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,路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他坚持不懈的品质怎不使我怦然心动?

 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一位五十三岁老人的身影,他正高声吟诵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!曹操,三国群雄中,治世能臣。他虽然文才不如曹植,武功不如吕布,谋略不如诸葛,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他?他虽无大才,但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,在历史舞台却长袖善舞,独领风骚,成为三国第一人。

  合上书,古人远去,时代远去,但永不能忘记的依旧是这怦然心动的感觉。我愿长久留住这感觉,留住这暖暖的、甜甜的幸福。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合称在古代很常见,以下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人并称大全,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
二人并称

  1.二马:一作“两司马”,指汉司马迁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子长)、司马相如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长卿),均以文辞著称,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。

  2.二王:一作“两王”,指晋王羲之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逸少)、王献之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子敬)父子。

  3.二窗:指南宋吴文英、周密,均工词。文英号梦窗,有《梦窗词》;密号草窗,有《草窗词》,故称。

  4.二阮:亦作“大阮小阮”,指魏晋之际阮籍、阮咸叔侄,名列“竹林七贤”。唐皎然《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》诗:“道贤齐二阮,俱向竹林归。”

  5.二苏:一作“两苏”。(1)指宋苏轼、苏辙兄弟。(2)指宋苏舜元、苏舜钦兄弟。

  6.二李:(1)指唐李白、李贺,均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。元杨维桢《赵氏诗录序》:“《风》、《雅》而降为《骚》,而降为《十九首》,《十九首》而降为陶、杜,为二李,其情性不野,神气不群,故其骨骼不庳,面目不鄙。”(2)指五代南唐李煜、宋李清照(号易安居士),均以工词著称。

  7.二妙:指唐贾岛、姚合,均擅五言律诗。宋赵师秀辑其诗为《二妙集》一卷行世,故称。

  8.二贤:指唐颜真卿、宋范仲淹。《元一统志·饶州路·古迹》:“二贤堂,堂在饶州路。二贤,唐颜真卿、宋范仲淹也。”

  9.二晏:指北宋晏殊、晏几道父子,皆以词名。夏承焘《〈二晏及其词〉序》:“二晏词情意渺,非如苏、辛、姜、史之易求归趣。”有《二晏词》传世。

  10.上饶二泉:指宋赵蕃、韩 。赵蕃号章泉,韩号涧泉,均为江西派诗人,故称。

  11.南北二玄:指晋谢玄、张玄之。《晋书·谢玄传》:“玄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幻度。少颖悟。……久之乃转授散骑常侍、左将军、会稽内史。时吴兴太守晋宁侯张玄之亦以才学显,自吏部尚书与玄同年之郡,而玄之名亚于玄,时人称为'南北二玄’,论者美之。”

  12.南唐二主:指五代南唐中主李、后主李煜,均以词著称,有《南唐二主词》传世。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三:“(陈卧子《山花子》词)凄丽近南唐二主,词意亦哀以思矣。”

  13.济南二安:指宋李清照、辛弃疾。李清照号易安居士,辛弃疾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幼安,均济南人,故称。

  14.双白石:指宋黄景说、姜夔,景说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岩老,夔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尧章,皆号白石,皆工诗,故称。

  15.马杜:指汉司马相如、杜笃,均以文学著称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程器》:“况马杜之磐悬,丁路之贫薄哉。”

  16.王韦:指唐王维(官至尚书右丞)、韦应物(曾官苏州刺史),均工山水田园诗,恬淡清雅,风格别致。唐司空图《与李生论诗书》:“王右丞、韦苏州澄澹精致,格在其中。”明胡震亨《唐音癸签·谈丛四》:“至李杜、王孟、高岑、韦孟、王韦、韦柳诸合称,则出自后人,非当日所定。”

  17.王杨:指唐王勃、杨炯,均以工诗著称,名列“四杰”。唐李商隐《漫成五章》之一:“沈宋裁词矜变律,王杨落笔得良朋。”

  18.王孟:指唐王维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摩诘)、孟浩然。明何良俊《四友斋丛说》卷三十七:“苟诗家独取李杜,则沈宋、王孟、韦柳、元白,将尽废之耶?”

  19.王谢:指晋王坦之、谢安,并为名士。

  20.王裴:指唐王维、裴迪,均工山水田园诗,且相友善,尝同居终南山,相互唱和。清王士《唐人万首绝句选·凡例》:“盛唐王裴辋川唱和,工力悉敌。”

  21.元白:指唐元稹、白居易,二人交谊深厚,唱和较多,文学主张相近,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,并名于世。

  22.韦刘:指唐韦应物、刘长,均工山水田园诗,清新淡雅,自然简练,有“五言双璧”、“韦刘诗派”之誉。

  23.韦杜:指唐韦应物、杜甫,均工诗。韦应物以山水田园诗著称,杜甫则诗坛泰斗,二人诗作皆本色天然,故称。

  24.韦孟:指唐韦应物、孟浩然,均工诗。韦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,语言简淡;孟诗清淡,长于写景,但多反映隐逸生活。

  25.韦柳:指唐韦应物、柳宗元,均工诗,艺术纯熟,境界高远,诗风清朗、淡雅,后人论诗常相并提。宋包恢《答傅当可论诗》:“唐称韦柳有晋宋高风。”清王士《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》六:“风怀澄淡推韦柳,佳处多从五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求。”

  26.史班、班马:指汉司马迁、班固。

  27.老庄:指春秋末老子、战国时庄子,均道家代表人物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何晏传》:“晏,何进孙也。……好老庄言,作《道德论》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篇。”

  28.刘白:指唐刘禹锡、白居易。《新唐书·白居易传》:“白居易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乐天。……与元稹酬咏,故号'元白’;稹卒,又与刘禹锡齐名,号'刘白’。”

  29.刘柳:指唐刘禹锡、柳宗元,二人政见相同,遭遇相似,交谊深厚,诗风亦相近。

  30.苏米:指宋苏轼、米芾,名列“宋四家”。清赵翼《送刘石庵相公还朝》诗:“余事到挥毫,苏米不足夸。”

  31.苏辛:指宋苏轼(号东坡居士)、辛弃疾(号稼轩居士)。

  32.苏黄:指宋苏轼、黄庭坚。宋刘克庄《后村诗话》前集:“元后,诗人迭起,一种则波澜富而句律疏,一种则锻炼精而情性远,要之,不出苏黄二体而已。”《宋史·黄家庭坚传》:“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,蜀、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,故称'苏黄’。”

  33.苏梅:指北宋苏舜钦、梅尧臣。宋魏泰《临汉隐居诗话》:“苏舜钦,以诗得名,学书亦飘逸。然其诗以奔放豪健为主。梅尧臣亦善诗,虽乏高致,而平淡有工,世谓之'苏梅’。”

  34.李杜:①指唐李白、杜甫。均以工诗著称,其诗作融合众长,兼备诸体,形成各自的艺术风格,将古典诗歌艺术推上高峰。唐元稹《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》:“时山东人李白,亦以奇文取称,时人谓之'李杜’。”②指唐李商隐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义山)、杜牧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牧之)。均以工诗著称。

  35.沈宋:指唐沈期、宋之问,均宫廷诗人,多应制奉和之作,讲究平仄属对,精研声律,于唐代律诗之定型颇多贡献。

  36.枚马:指汉枚乘、司马相如,均汉代前期的大赋代表作家,对汉赋的发展颇有影响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诠赋》:“汉初词人,顺流而作,陆贾叩其端,贾谊振其绪,枚马同其风,王扬聘其势。”

  37.欧苏:指宋欧阳修、苏轼,均工诗文,名列“唐宋八大家”。宋王十朋《梅溪集》前集卷十九《读苏文》:“唐宋文章未可优劣,唐之韩柳、宋之欧苏,使四子并驾而争驰,未知孰后而孰先。”

  38.欧秦:指宋欧阳修、秦观。王国维《人间词话》三三:“美成词深远之致不及欧秦。”周邦彦,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美成。

  39.欧晏:指宋欧阳修、晏殊。近代冯煦《唐五代词选叙》:“吾家正中翁(指冯延巳)鼓吹南唐,上翼二主,下启欧晏,实正变之枢贯,短长之流别。”

  40.欧梅:指宋欧阳修、梅尧臣,二人为诗均不满宋初人沿袭晚唐诗风,志在复古。宋黄庭坚《次韵文潜立春日三绝句》之一:“渺然今日望欧梅,已发黄州首更回。”金元好问《论诗》之二七:“讳学金陵犹有说,竟将何罪废欧梅?”

  41.周柳:指宋周邦彦、柳永,均工于音律,喜用长调,长于铺叙,好写艳情。宋张炎《词源》以“周情柳思”论之。清曹溶《〈古今词语〉序》:“豪旷不冒苏辛,秽亵不落周柳者,词之大家也。”

  42.周姜:指宋周邦彦、姜夔,均工于音律,能自创新调,为格津词派代表词家。

  43.周贺:指宋贺铸、周邦彦。宋王灼《碧鸡漫志》卷二:“周贺词语意精新,……用心甚苦。”宋周密《浩然斋词话》:“周贺词用唐诗。”

  44.郊岛:指唐孟郊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东野)、贾岛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浪仙)。

  45.屈宋:指战国楚屈原、宋玉。屈原为骚体的开创者;宋玉略后于屈原,为著名的辞赋作家。《文心雕龙·辩骚》:“屈宋逸步,莫之能追。”《周书·庾信传论》:“摭六经百氏之英华,探屈宋卿云之秘奥。”

  46.屈贾:指战国楚屈原、汉贾谊,皆长于辞赋,又同遭谗讥,抑郁不得志,南朝梁武帝《设谤木肺石二函诏》:“怀傅吕之术,抱屈贾之叹。”唐杜甫《水上遣怀》诗:“中间屈贾辈,谗毁竟自取。”

  47.姚贾:指唐姚合、贾岛。二人为诗友,所作皆喜写荒僻之景,抒愁苦之情,又俱好苦吟锻炼,同擅五律,后世效者甚众。元辛文房《唐才子传·姚合》:“合,陕州人,宰相崇之曾孙也。以诗闻。……后仕终秘书监。与贾岛同时,号'姚贾’。”

  48.贾马:指汉贾谊、司马相如。“西都贾马,耀灵蛇于掌握;东汉班张,发雕龙于绨椠。”清刘熙载《艺概·赋概》:“贾生之赋志胜才;相如之赋才胜志。

  49.贾董:指汉贾谊、董仲舒,均以文才著称。元周伯琦《考试乡贡进士纪事》诗:“事忆欧苏远,词怀贾董雄。”明孙柚《琴心记·阳关送别》:“惭愧孙吴将略,卫霍功勋,贾董文才。”

  50.晏周:指宋晏殊、周邦彦。清周济《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》:“初学琢得五七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成句,便思高揖晏周,殆不然也。”

  51.晏秦:指宋晏几道、秦观,均工词,词风皆深婉有致。后世词论家常以二人并举。清谢章铤《赌棋山庄词话》卷九:“晏秦之妙丽,源于李太白、温飞卿。”

  52.高岑:指唐高适、岑参,均边塞诗代表作家,多用七古诗描写边地风物及边地战事,诗风颇相近。

  53.陶韦:指东晋陶潜、唐韦应物。韦应物诗宗陶潜,风格与陶诗相近。宋张戒《岁寒堂诗话卷上:“(韦诗)闲淡简远,人比之陶潜,称'陶韦’。”

  54.陶谢:指东晋陶潜、南朝宋谢灵运,均工诗,俱长于描绘自然景物,其创作开创山水田园诗派,对后世作家影响颇巨。唐杜甫《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》诗:“焉得思如陶谢手,令渠述作与同游。”

  55.黄秦:指宋黄庭坚、秦观。清李调元《雨村词话》卷三:“刘后村克庄词以才气胜,迥非剪红刻翠比。然服膺周清真邦彦不容口,见之于《最高楼》一词云:'周郎后,直数到清真。’'欺贺晏,压黄秦。’……当时'黄秦’并称,大有老子、韩非同传之叹!”

  56.曹谢:指三国魏曹植、南朝宋谢灵运。唐韩愈《县斋有怀》诗:“事业窥皋稷,文章蔑曹谢。”宋晁补之《即事一首次韵祝朝奉十一丈》:“子常妙工诗,苏李掩曹谢。”

  57.韩杜:指唐韩愈、杜甫。清伤时子《苍鹰击·好逑》:“马班良史,渊云赋手,韩杜诗文不朽。”

  58.韩孟:指唐韩愈、孟郊,二人文学主张相近,诗风亦相似,均好用硬语,追求险奇,并多联句之作,工力相敌。宋欧阳修《读蟠桃诗寄子美》诗:“韩孟于文词,两雄力相当。”

  59.韩柳:指唐韩愈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退之)、柳宗元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子厚)。宋欧阳修《唐柳宗元般舟和尚碑跋》:“子厚与退之,皆以文章知名一时,而后世称为韩柳者,盖流俗之相传也。”

  60.温韦:指唐温庭筠、唐末五代韦庄,均“花间派”词人,以描写闺情见胜。

  61.温李:指唐温庭筠、李商隐,均工诗,作品皆有绮丽精巧的特点;温词比诗更为有名,后世奉为“花间派”鼻祖。

  62.鲍庾:指南朝宋鲍照、北周庾信。《平山冷燕》第一回:“元白风流不一而足,鲍庾俊逸屈指有人。”

  63.鲍谢:指南朝宋鲍照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明远)、谢灵运。宋黄庭坚《寄陈 用》诗:“寄我五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诗,句法窥鲍谢。”

  64.大小苏:指宋苏轼、苏辙兄弟,均以文学著称。

  65.大小杜:又称老杜小杜,指唐杜甫、杜牧。均以工诗著称。宋潘若同《郡阁雅言·杜牧》:“(牧)与杜甫齐名,时号'大小杜’。”

  66.大小谢:指南朝宋谢灵运、谢惠连。并有诗名,故称灵运为“大谢”,惠连为“小谢”。

  67.小李杜:指唐李商隐(号玉生)、杜牧(世称杜樊川)。以别于李白、杜甫之并称“李杜”。清薛雪《一瓢诗话》:“筹笔驿'笔’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,不可实作笔墨之笔用。唐人如杜樊川之'挥毫胜负知’,李玉之'徒令上将挥神笔’,皆实作笔墨之笔用矣。小李杜尚欠主张,况他人乎?”

  68.大坡小坡:指宋苏轼(号东坡居士)、苏过父子。《宋史·苏轼传》:“过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叔党。……晚权通判中山府。有《斜川集》二十卷。其《思子台赋》、《飓风赋》早行于世。时称为'小坡’,盖以轼为'大坡’也。

  69.南洪北孔:指清洪升、孔尚任。

  70.柳七黄九:亦作“黄九柳七”,指宋柳永、黄庭坚。

  71.秦七黄九:指宋秦观、黄庭坚。秦观排行第七,黄庭坚排行第九,故称。

  72.豪苏腻柳:指宋苏轼、柳永。苏轼之词豪放,柳永之词细腻,故称。

  73.大柳舍人小柳舍人:指唐柳公权、柳。唐赵《因话录》卷三:“长庆已来,柳尚书公权,又以博闻强识工书,不离近侍。……尚书与族孙,开成中,同在翰林,时称'大柳舍人、小柳舍人’。”

三人并称

  1.三苏:指宋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。

  2.三曹:指三国魏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,均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成就,显赫于世。

  3.三曾:指宋曾巩、曾布、曾肇兄弟。

  4.三谢:指南朝宋谢灵运、谢惠连,南朝齐谢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玄晖)。均以山水诗知名。

  5.三豪:指宋欧阳修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永叔)、石延年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曼卿)、杜默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师雄)。宋石介作《三豪诗送杜默师雄》,谓欧阳修为文豪,石延年为诗豪,杜默为歌豪。

  6.词坛三绝:指宋周邦彦(号清真道人)、姜夔(号白石道人)、王沂孙(号碧山)。均以工词著称。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二:“词法之密,无过清真;词格之高,无过白石;词味之厚,无过碧山,词坛三绝也。”

  7.词家三李:指唐李白、五代南唐李煜、宋李清照(号易安居士)。清舒梦兰《白香词谱笺》卷三:“男中李后主、女中李易安,极是当行本色,前此李白,故称'词家三李’。

  8.词家三绝:指清初顾贞观、陈维崧、朱彝尊。《清史稿·顾贞观传》:“贞观,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梁汾,无锡人。康熙十一年举人,官内阁中书。工诗,自定集仅五言三十余篇,清微婉笃,上韦柳;而世特传其词,与维崧及朱彝尊称'词家三绝’。”

  9.桐城三祖:指清方苞、刘大、姚鼐。文学流派“桐城派”的创始人。

  10.元嘉三大家:指南朝宋谢灵运、颜延之、鲍照。

  11.江右三大家:指清袁枚、蒋士铨、赵翼。三人主张诗写“性情”,力戒蹈袭,重视创作,反对规唐模宋,只讲格调和摭采藻绘的风气,因以并称。

  12.海内三布衣:指清姜宸英、朱彝尊、严绳孙。

  13.程朱:指宋程颢、程颐、朱熹。

  14.刘元白:指唐刘禹锡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梦得)、元稹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微之)、白居易,均以工诗著称。

  15.公安三袁:指袁宗道、袁中道、袁宏道。

四人并称

  1.四杰:指唐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。皆初唐著名诗人。《旧唐书·杨炯传》:“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海内称为'王杨卢骆’,亦号为'四杰’。”

  2.四大家:指元马致远(号东篱)、郑光祖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德辉)、关汉卿、白朴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仁甫)。均著名杂剧作家。

  3.四布衣:指清初李因笃、姜宸英、严绳孙、朱彝尊。俱属布衣而名满京畿。

  4.宋四家:亦作“词家四宗”,指宋周邦彦(号清真居士)、辛弃疾(号稼轩居士)、王沂孙(号碧山)、吴文英(号梦窗)。

  5.永嘉四灵:指宋徐照、徐玑、翁卷、赵师季。照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灵晖,玑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灵渊,卷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灵舒,师秀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灵秀,均永嘉(今浙江温州)人,皆工诗。

  6.苏门四学士:宋黄庭坚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鲁直)、秦观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少游)、晁补之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无咎)、张耒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文潜)。皆以文学游于苏轼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子瞻)、苏辙(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子由)兄弟之门。清钱大昕《十驾斋养新录·苏门四学士》:“黄鲁直、秦少游、张文潜、晁无咎称'苏门四学士’。”

  7.吴中四才子:指明徐祯卿、祝允明、唐寅、文徵明。吴中,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。四人均苏州府(治今江苏苏州)人,以诗文书画著称于时,故称。

  8.王扬枚马:指汉王褒、扬雄、枚乘、司马相如。南朝梁锺嵘《诗品·总论》:“自王扬枚马之徒,词赋竞爽,而吟咏靡闻。”陈延杰注:“王褒、扬雄、枚乘、司马相如,并汉代赋家。”

  9.王孟韦柳:指唐王维、孟浩然、韦应物、柳宗元,均工山水田园诗,诗风清微淡远。清胡凤丹为辑《唐四家诗集》行世,其序云:“王则以清奇胜,柳则以清俊胜,韦则以清拔胜,孟则以清远胜。”清林昌彝《射鹰楼诗话》:“唐人王孟韦柳,皆陶之一体。”

五人并称

  1.元剧五大家:指元关汉卿、王实甫、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,均著名杂剧作家。

  2.二陆三张:一作“三张二陆”。指西晋陆机、陆云兄弟与张载、张协、张亢兄弟。《晋书·张载传》:“(张)亢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季阳。才藻不逮二昆,亦有属缀,又解音乐伎术。时人谓载、协、亢,陆机、云曰'二陆三张’。”南朝梁锺嵘《〈诗品〉序》:“太康中,三张二陆,两潘一左,勃尔复兴。”

  3.四贤一不肖:指宋范仲淹(谥文正)、余靖、尹洙、欧阳修、高若讷。宋江少虞《宋朝事实类苑》卷九辑司马光《涑水记闻》。“……'四贤’,希文、安道、师鲁、永叔也,'一不肖’,若讷也。”

  六人并称

  六先生:指宋周敦颐(濂溪先生)、程颢(朋道先生)、程颐(仞川先生)、张载(横渠先生)、邵雍(谥康节)、司马光(涑水先生)。

七人并称

  1.七才子:又称“前七子”,指明李梦阳、何景明、徐祯卿、边贡、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,弘治(1488-1505)、正德(1506-1521)年间的七位文学家。

  2.后七子:指明李攀龙、谢榛、王世贞、宗臣、梁有誉、徐中行、吴国伦,嘉端(1522—1566)、隆庆(1567—1572)年间继“前七子”之后的七位文学家。

  3.竹林七贤:指魏晋之际阮籍、嵇康、山涛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、刘伶。

  4.建安七子:指东汉孔融、陈琳、王粲、徐斡、阮、应、刘桢。建安,献帝年号。七人同处建安年间(196—220),并以文学著称于时,故称。

  5.后吴中七子:又称“吴中七家”。指清戈载、沈彦曾、朱绶、陈彬华、吴嘉、沈传桂、王嘉禄,均嘉庆(1796—1820)、道光(1821—1850)年间“吴派”词人。

八人并称

  1.唐八家:指唐李白、杜甫、王维、孟浩然、韦应物、柳宗元、韩愈、李商隐,得名于清陈明善所辑之《唐八家诗钞》。沈德潜序称王士生前欲刻八家诗集而未果,陈氏成此编以继其志;并谓“八家之诗,洵可概一朝之诗也”。

  2.明八大家:指明宋濂、刘基、方孝孺、王守仁、唐顺之、王慎中、归有光、茅坤。八人诗文成就大致相称,所作又均以古文见长,清初张汝瑚辑八人文章为《明八大家集》行世,“八大家”之说遂为文选家、文论家所接受。

  3.唐宋八大家:指唐韩愈、柳宗元,宋欧阳修、苏洵、苏辙、曾巩、王安石。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历史已去,带走多少风流人物,然而不变的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文化财富。

  ——题记

  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这是一种悠然的境界。我想,陶渊明性格的本质是心灵的自由与心态的闲适悠雅。他心中有着一份清廉,于是他“不愿为五斗米折腰”;于是远离黑暗官场,挂印归田。从此过着无欲无求,归隐田园的生活。

  他的无名利之观念,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洒脱的生活方式真让我钦佩不已。

  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?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”“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……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”

  这是苏东坡历经风雨后的坦然,是他真情告白。苏东坡一生坎坷,一生风雨,但他那多情、豪放、豁达的性格,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。他的“一蓑风雨任平生。”更是道尽了他的乐观、从容,让人明白为人处世需要宽容、豁达。

  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是他被贬至海南所作的诗。他用荔枝的甘甜去冲淡官场的污垢,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人,也不愿去做趋炎附势的官场小人。

  苏轼,你就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
  汩罗江畔,身着白衫的你——屈原,失去了“吾将上下而求索”的信心,纵身一跳,只留下了波涛怒吼声……

  那时,你的心中充满了委屈吧,你身处在那样一个“凭君话诸侯事,一将功成万骨枯”的年代人们都误会于你。但你有爱国之心我不会忘记,你的爱国之情永远在我们的心中!历史,定格在汩罗江畔。

  陶潜、苏轼、屈原,虽然历史已经逝去,但我们不会忘记你们,你们的爱国之情、豁达、开朗、悠然的生活态度,永远烛照我们的人生。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一花一世界,一树一菩提,一滴水的世界到底有多大呢?

  一代君王李煜,享尽了荣华富贵,过惯了春花秋月,歌舞升平的生活,本已习惯了发号施令,然而,一夕之间沦为仰人鼻息,任人宰割的阶下囚,其七情会怎样?他忆“不堪回首”的故园,虑朝不保夕的现实,自然是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”了。这滋味是什么?是愁,身世之愁,亡国之愁,怀旧伤今之愁,愁得铺天盖地,绵绵不绝。多情善感的李后主能移情于物,托物言怀,赋滔滔的江水以感性的认知: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那奔腾不息的江水,正是他不尽的哀愁。

  南宋诗人辛弃疾,即使遭受投降派的种种打击,仍是念念不忘王朝的兴衰,向往着“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的战斗生活。他置身江西造口壁,面对无数青山,不尽江水,虽满腹惆怅,却难禁一腔忠愤: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”人生的境遇。复国的赤诚,使他寄情于山,赋情于水,山水成为他认知的载体。是啊,无数青山可遮住云,终究挡不住江水向东流去。不难看出“东流”之水是诗人忠愤的希冀,是作者抗金报国、收复失地的理想寄托。

 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:“上善若水,水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它滋润万物,才是生机,才是灵动;它晶莹干净,洗涤污垢、黑暗;它容纳一切,无所不包;它映射天空大地,自己却无行为为。水的流动,是时间的代言,是道义的至高点。子在川上曰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。水的流动,是智慧的象征,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。水的清澈,可以涤荡灵魂,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”。水的清澈,可以激发灵感,“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”。水的柔弱,是生命的使者,“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”;水的柔弱,是精神的感动,“风乍起,吹皱一池春水”。。。。。。

  在我看来,水是生命之源,它赋予了人生命和情感,启示了文明的开端。面对比人类历史悠久还悠久的水流,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。羊有跪乳之恩,乌鸦有反哺之情,更何况人呢?面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,我们需要最大的回报,所谓“滴水之恩,当涌泉相报”。这样,我们生存的空间才鸟语花香,饶有情趣。“投之以桃,报之以李”,洋溢着生命的气息,诠释着人生的方略。

  我与古人一同去追溯水的源头,品味水的内涵,继承和发扬水的精神,于是,我的世界也变得明澈,我的坚持也变得执着!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寄语是指寄托希望的话语。那么古人给孩子的寄语有哪些呢?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古人对幼子寄语 ,欢迎借鉴!

  书上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!

  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!

  读一书,增一智。

  蜂采百花酿甜蜜,人读群书明真理。

 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;知识是生活的指南。

 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。

  宝剑不磨要生锈;人不学习要落后。

 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;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。

 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;知识使人增长才干。

  造烛求明,读书求理。

  粮食补身体,书籍丰富智慧。

 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――知识、粮食和友谊。(缅甸谚语)

 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。(英国谚语)

  不吃饭则饥,不读书则愚。

  不向前走,不知路远;不努力学习,不明白真理。

  树不修,长不直;人不学,没知识。

  用宝珠打扮自己,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。

  积累知识,胜过积蓄金银。(欧洲谚语)

 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

  泰山不是垒的,学问不是吹的。 天不言自高,地不语自厚。

  水满则溢,月满则亏;自满则败,自矜则愚。

  包子有肉,不在皮上;人有学问,不挂嘴上。

  不实心不成事,不虚心不知事。 不自是者博闻,不自满者受益。

  虚心的人,常想己之短;骄傲的人,常夸己之长。

  自赞就是自轻。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。

 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,那么,山羊也可以讲课了。

 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,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。

 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,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。

  言过其实,终无大用。 知识愈浅,自信愈深。

 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,喋喋利口者未必智。

  宽阔的河平静,博学的人谦虚。 秀才不怕衣衫破,就怕肚子没有货。

  山不厌高,水不厌深。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。

  骄傲来自浅薄,狂妄出于无知。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,自满是智慧的尽头。

 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,响一声就完了。 鉴难明,始能照物;衡唯平,始能权物。

 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,自满是学习的敌人。

 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,学习的对头是自满。

  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。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,骄傲的人学一当十。

  强中更有强中手,莫向人前自夸口。 满足现在的成就,就窒息了未来。

 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,响声大腹中空。

  人唯虚,始能知人。 满招损,谦受益。 满必溢,骄必败。

 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。(朝鲜谚语)

 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,过失多小也别忽略。(蒙古谚语)

  懂得自己无知,说明已有收获。(拉丁美洲谚语)

  学问学问,不懂就问

  刀钝石上磨,人笨人前学。 以人为师能进步。

  试试并非受罪,问问并不吃亏。 善于发问的人,知识丰富。

  不听指点,多绕弯弯。 不懂装懂,永世饭桶。

  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

  不能则学,不知则问,耻于问人,决无长进。

  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 一艺之成,当尽毕生之力。

  一个不想过小河的人,自然不想远涉重洋。 针越用越明,脑越用越灵。

  学在苦中求,艺在勤中练。 不怕学问浅,就怕志气短。

 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。 才华是刀刃,辛苦是磨刀石。

  上如阶尽管费力,却一步比一步高。 不经过琢磨,宝石也不会发光。

  心专才能绣得花,心静才能织得麻。 书山有路勤为径,学海无涯苦作舟。

  日日行,不怕千万里;时时学,不怕千万卷。 多练多乖,不练就呆。

 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,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。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。

 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,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。

  学习如钻探石油,钻得愈深,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。 先学爬,然后学走。

  心坚石也穿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 勤勉是成功之母。

 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,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。 百艺通,不如一艺精。

  同时赶两只兔,一只也捉不到。 一回生,二回熟,三回过来当师傅。

  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 学习如赶路,不能慢一步。

  学问渊博的人,懂了还要问;学问浅薄的人,不懂也不问。

  井淘三遍吃好水,人从三师武艺高。

  手指有长有短,知识有高有低。 学无前后,达者为师。

  边学边问,才有学问。 若要精,人前听。

  只要是有益的话,小孩的话也要听。

  要学蜜蜂采百花,问遍百家成行家。

  老姜辣味大,老人经验多。 请教别人不折本,舌头打个滚。

  怕问路,要迷路。 嘴勤不走冤枉路。

 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。(英国谚语)

 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。(东非谚语)

  耳朵没有底,可以从早听到晚。(非洲谚语)

  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

  学问之根苦,学问之果甜。 学问勤中得,富裕俭中来。

 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。 要得惊人艺,须下苦功夫。

  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绣花针。 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。

  常说口里顺,常做手不笨。 最淡的墨水,也胜过最强的记性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  金钱这个东西,人人都喜欢,和它有仇的不多。金钱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,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。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“无文铜贝”,为全球最原始的金属货币。历史上最早出现钱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的货币是三国时期的“太平百钱”。钱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有趣的别称和轶事,且听逐一道来。

第一个称呼:“泉”。

  战国时期称钱为“泉”。钱称为泉,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,因为秦半两,外圆内方,具有“周流四方”的意义。故泉就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。泉是由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,再流向四面八方。钱与“泉”又是近音,直到现在,集币迷们仍以“泉友”相称,如今的钱学家也称泉学家。

第二个称呼:邓通。

  邓通就是钱的别称。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:文帝时“邓通大夫也,以铸钱财过王者。”邓通是西汉文帝刘恒的一个宠臣,官居上大夫。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,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铸钱,因而邓通钱遍布天下。故邓通成为钱的别称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著名的明代小说《金瓶梅》就有“功名全伏邓通成”的诗句。

第三个称呼:货泉。

  王莽称帝后,十分嫉恶刘氏。因为钱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有“金、刀”,而“刘”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正是由“卯、金、刀”组成(皆指繁体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),王莽便改称钱为“货泉”。货泉始铸于新莽天凤元年(公元14年)。钱文悬针篆书,“径一寸,重五铢,文右曰‘货’,左曰‘泉’,枚直一,与货布二品并行”(《汉书食货志》)。货泉传世最多,品类最杂。从现今发现的版别来看,有传形、异书、异范、合背、呈月、决纹、剪边、圆穿、花穿等近百种之多。

第四个称呼:白水真人。

 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以后,对王莽货泉十分欣赏,继续沿用货泉达16年之久。如今发现的货泉,绝大多数为刘秀后来新铸。刘秀为何喜欢货泉?这里还有一个典故。是因王莽货泉,钱文篆书,独具特色,“货泉”中的“泉”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,可以拆成“白水”两个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,“货”(货的繁体=,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形如同亻+真)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又可以拆成“真人”两个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。刘秀当初起兵白水乡,他把货泉视为他受命中兴之兆,便把自己比作“白水真人”,把货泉也改称为“白水真人”钱。

第五个称呼:阿堵物。

  典出《世说新语·规箴第十》:南北朝名士王夷甫(即王衍)“雅尚玄远”,为人清高,从不提“钱”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。他的妻子想试试他,就趁他睡熟时让婢女拿钱把床围起来。王夷甫醒来后气得连叫婢女“举却阿堵物”。“举却”就是拿开的意思。“阿堵”为六朝人口语,意为“这,这个”。从此“阿堵物”就成了钱的别称。北宋大诗人、“苏门四学士”之一的张耒曾在其诗《和春咎》之二中云:“爱酒苦无阿堵物,寻春乃有主人家。”

第六个称呼:孔方兄。

  “孔方”、“兄”,最早见于晋人鲁褒所著《钱神论》:“亲之如兄,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曰孔方。”并说“失之则贫弱,得之则富昌”。古人把一百来个半成品铜钱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锉外沿,圆棍穿钱,修锉时来回转动,方棍穿钱,就避免了这些麻烦。于是,铜钱中间有了方孔。钱为何称“兄”?钱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由“金、戈、戈”组成,“戈”与“哥”音同,于是“称兄道弟”。刘继兴考证,关于这个还有一种说法是,宋朝大诗人黄庭坚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职,他的亲友们便渐渐与他疏远起来,他很伤心,遂写了一首诗,诗中有这样两句:管城子无食肉相,孔方兄有绝交书。诗意是我被降职后,只有笔墨相随(“管城子”是笔的别称),只有笔墨无庸俗相,不像有些人都不愿和我来往了;而钱,更与我绝交了。由于此诗的广泛流传,“孔方兄”就这样成了“钱”的代名词。

第七个称呼:青蚨。

  此典故见于晋干宝的《搜神记》。据说其虫生子必依草叶,大如蚕子,取其子,母即飞来,无论远近。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,买东西,无论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,皆复飞归,轮转无已。“青蚨飞去复飞来”,寄托了希望钱久用不减的心愿。

第八个称呼:“上清童子”。

  唐代的郑还古的《博异志》中有一个故事:在唐贞观年间,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,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,只见一个自称“上清五铢”的童子。一番对话后,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。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,他顿时领悟到“上清童子”原是钱的化身。唐代以后,人们用“上清童子”作为钱的雅号。

第九个称呼:没奈何。

  洪迈《夷坚支志戊·张拱之银》记载:“俗云张循王在日,家多银,每以千两熔一球,目为没奈何。”翻译成白话就是,宋人张循王家中富有,怕人盗取,为此,他让人把每一千两白银熔成一个大球,称为“没奈何”,意思是谁也奈何它不得,连窃贼也没法偷窃。

=========下一篇精选演讲稿文章拓展推荐=========

悠悠古人的地理观――天圆地方_18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
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
相关文章推荐

    无相关信息

用户评论
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
关于柒陆作文网 | 联系方式 | 发展历程 | 版权声明 | 广告联系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

Copyright 2019-2029 www.7l6.cn 【关于柒陆作文网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

声明: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,和网友个人上传,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。

柒陆作文网

展开

悠悠古人的地理观――天圆地方_18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

作者:网友整理 人气:

导读:  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……  当你来到茫茫原野,举目四望,只见天空从四面八方将你包围,有如巨大的半球形天盖笼罩在大地之上,而无垠的大地在远处似与天相接,挡住了你的视线,使一切景色都消失在天地相

上一篇:新开始_5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

下一篇:感恩老师_200字 600字 900字 1000字_初中生演讲稿